最近在思考一個問題:我認知的事物是事物本身嗎?擴大這個話題可以得到很多相似的問題,終究指向的是 - 我能看到世界的本相嗎?
人類在認識世界的方面進行過無數的探索,也得到過很多的成果,我的這個問題在幾千年內被無數的人思考過,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再思考一遍,毫無疑問我們會從以往的人身上學到無數的經驗,但是對於每個個體來說習得別人的經驗只是開始,我們需要自己去探索這個經驗然後產生自己的認識,至此那些經驗才真正和每個實在的個體產生了鏈接。
正如有人曾經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是前人思想的註腳,這並不是一種悲觀,而是說明我們是在繼承了前人思想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前進的,在學習已有的知識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理解內化這些知識,從這一刻起我們學到的知識就會擺脫物質化的屬性,而是成為我們思想系統的一部分,隨著不斷的內化各種知識,它們彼此之間也會激發、碰撞出新的思想,這些所有如生命體一般在我們生命體內部流動著的知識形成的整體,我稱之為:智慧。
在進一步試圖理解智慧這個意識層面的存在之前,可能需要先弄清楚智慧形成之前的一些問題:
主觀和客觀#
我們接觸到的所有信息來自兩個方面:從外界、從內心,接受信息的途徑早在幾千年前佛陀就已經告訴了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我們都是在通過這些途徑獲取到了刺激從而產生了對外界的認知,但是我們通過這些途徑真的獲得了外界存在物的信息嗎,我們有沒有被自身賴以生存的生物反應給欺騙呢,我們如何驗證這些認知是真實存在的呢?或者更進一步的說,我們最後產生的對於物體的認知它存在嗎?
我目前的思考是,可以從兩個層次對這個問題做以說明,首先看我們獲取物體信息的過程是否提供了客觀的信息給我們;其次,要弄清楚的是我們的大腦處理完這些信息之後得到的結果是否可靠。
獲取外界信息#
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生物突變演化出了許多功能部位,通過這些部位和器官,生物體可以即時獲取生存區域內的信息,從而做出應激反應,讓自己在競爭和變化中存活下來。
由於這些器官讓生物生存下來,所以生物體對於這些獲取重要器官的依賴度極高。對於獲取信息的器官的依賴幫助我們的先祖躲避了各種外界的傷害,也避免了對於各種子虛烏有的過度崇拜,他們開始形成一種所謂的 “檢驗真理的標準”:眼見為實。這種方式在過去的時代確實很有用,但是在我看來這種方式獲取信息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缺陷:
1. 首先是我們的眼睛和耳朵等器官並不能獲取外界物體的所有信息。這裡就拿眼睛來舉個例子,我們知道所有物體都是由原子組合而成的能量聚集體,但是眼睛是無法識別所看到的物體的能量狀況的,為了生存下來,我們的眼睛進化出了可以對物體能量進行描述的標量:比如大小、顏色、質地等方面,到這裡我們再分析就可以知道眼睛看到的東西往往不是物體的真實存在的真實情況,而是簡化後的部分信息。不過更令人沮喪的是,就連我們得到的這些簡化後的信息也是不完整的:
(1)顏色方面,我們的眼睛只可以分辨出紅到紫這些波段的顏色,紫外和紅外部分我們都無法識別;
(2)大小測量方面,眼睛是無法得到有用的測量數據的,往往得依靠標準物對比,同時眼睛特別容易受到光線變化的影響造成視覺誤差;
2. 其次,這種認知方式只關注與當下,也就是所謂的此時此刻此地,不具備延伸性。我們獲取的信息只是當下可驗證的,不具備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性,事物的存在以及影響是在連續的時空中體現出其特徵和價值的,而這種只關注當下驗證的方式如切片一般對事物進行處理,最後我們得到的是一段幾乎沒有多少價值的信息。
隨著人受到思想啟蒙,很多知識並不是具體存在和實體呈現的,而是一種意識層面的存在,在時代的不斷前進和發展中,我們獲得的事物的基本特徵已經不足以讓我們對事物產生深刻的理解,需要對器官獲得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這個工作主要由大腦完成。
大腦處理信息#
大腦對於外界信息的認知是一種主觀認知,也就是說我們對於外界的事物的信息認知是器官獲取到的信息被我們自身的認知模型處理後得到的結果,對於所有人來說我們從外界獲取到的信息幾乎沒有太大差距,但是由於每個人大腦中的認知模型不同,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外物最後卻得出了千差萬別的結果。其實問題就出在大腦處理信息時,會直接調用已有的認知模型對從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剪裁,有什麼認知模型便會得到足以印證模型的結果。
到這一步我們足以發現不光我們無法獲取到外物的全部信息,就連已經獲得的那部分信息我們也無法很好地進行處理。我們得到的對於外界的所有認知都是我們自身認知的體現,也就是說我們永遠無法獲得客觀的信息,所有信息都是主觀的。那么社會上所說的對於某件事的客觀分析是什麼呢?其實是分析者的主觀分析罷了,不過這些主觀的內容是群體性的認知,所以我願意稱之為有局限的客觀。
理性和感性#
既然我們無法獲得對於事物全面的認識,也無法獲得客觀的認知,那麼我們是不是只能陷入無知的尷尬境地?
當然不是的,世界的奇妙性恰恰在於它的戲劇性。我們既然不能從外面獲得更多,那我們能做的就只有從自己身上著手,爭取從有限的信息中得到更多有用的認知,將更多點狀分布的信息組織起來,讓它們形成一個網絡,在這裡信息會被持續的加工,從而產生出一些指導性的、足以跨越時空的關鍵信息,我將這個網絡理解為生物體的感性和理性。
一階感性#
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生物體就生發出了最原始的情緒系統,通過情緒系統感知外界並作出反應,這個階段我將其稱之為一階感性。在一階感性中,主要是生物體自身基因中含有的因子在起作用,其存在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護自己從而求得生存,因此這個階段的感性並不考慮真假。
理性#
隨著人類的發展以及時代的進步,原本定居在一地的人開始流動起來,再加上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等各種因素,造成了越來越多的信息被生產出來,光靠眼見為實等方式早已不能讓我們的先祖從紛繁複雜的信息中找到關鍵信息,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人類開始尋找不同信息之間的關係,並通過在大腦中對比、推演、歸納這些信息,從而得到有用的信息,這個過程我稱之為理性。在理性階段,通過邏輯思維分析和推演事物之間的關聯,得到的關鍵信息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它更加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代表性,足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桎梏,到此為止,我們終於可以不只是關注眼前,也可以通過在理性處理已知信息的基礎上,給未來可能發生的事給出可能的解決方案。
二階感性#
不過,理性的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我們依靠從以往的信息中分析、推理得到的知識去認識未來的事物時,如果未來出現的事物在以前沒有出現過,那麼之前理性分析得到的認知體系將失效。面對這種情況,大腦在無數次的失敗當中進化出了二階感性,一種在理性不斷積累的基礎上湧現出來的高階感性,一種敏銳的直覺。
在這個階段,我們對於事物的認知和感受的信息來源於器官從外界獲取的信息,通過大腦進行理性的分析和加工,然後在二階感性的角度上看到更多信息。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的話,二階感性相當於在系統中提升了一個層級,可以對原有的內容有更多維的認識和感知,而這些感知也正是帶領我們面對未來的不確定事物,找到解決方案的關鍵存在,這個過程在現在企業中叫做 “跨越非連續性”。
理性和感性並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互相纏繞共生的一種存在狀態,只不過有的人只有一階感性,有的人多了理性,有的人又多了二階感性,這種加工信息的認知網絡的生長並不是天生的,就連一階感性來說更多也是後天可塑造的,那麼我們就回到了最初的話題,智慧。
為智慧生成的環境做哪些準備?#
我們不斷的接觸各種外物,學習更多的知識強化自我,但是只是學習那些散亂的信息點並沒有多大作用,只有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打磨提高自己的一階感性和理性的層級,之後到達一定階段湧現出二階感性,我將一階感性、理性、二階感性共同形成的一種動態平衡的存在稱為智慧。
就目前階段我的認知而言,我覺得培養智慧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學習知識點是引子,重點是生成知識處理網絡並不斷迭代。很多人貌似知道很多知識點,或許在過去的時代來說這種人是很厲害的,但是現代信息技術無比發達,搜索引擎馬上可以查到的那些信息點都不需要記住,而是要在學習這些信息的過程中搭建自己處理各種信息的系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問幾個問什麼;
2. 獲取信息的方式不是重點,開放系統才重要。不管你是讀書、參加座談、寫作、上課・・・・・・,這些方法都是獲取信息而已,重要的是保持自我知識系統的開放性,不要設置局限,在知識層面來說各門各類細分下去差距巨大,但是在信息框架層面來說差距有限,在智慧層面來說都是一樣的。這個區別在宗教修行中的例子或許更具說明作用,修行有十萬八千法門,修成後到達同一片淨土。
智識生長是一個不斷修正,迭代進化的過程,很多情況下我們這個階段堅信的事在下個階段早已是完全不同的面貌,但是不要忘了,是上一个階段的存在才奠基了下一个階段的存在,這不是因果,而是迭代、盤旋上升。
生命是我們擁有的最寶貴,也是唯一一個不變的存在,其餘的都可以通過我們自己的改變而有所改變,首先我們要堅信我們可以改變一些東西,然後就是培養智慧。如果認知是一盤棋,有些人想着怎麼贏,有些人想一直在棋盤上,而有些人在不斷擴大棋盤的邊界。
近期知識清單:
《清華產品管理課》王慧文
《去海拉爾》王咸
《躍遷》古典
《工作法圖解》
《清單革命》
《社交著裝讀本》
Twitter: Hoodr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