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個人知識庫的起因#
初衷#
在過去的一週裡,我一直在思考什麼才是重要的,或者更明確地說:對於現階段的我來說,什麼才值得花時間和精力投入其中?許多人都在尋找風口,都在尋找未來的變化是什麼,對於一個小個體的我來說,並沒有掌控時代發展的實力,我更在乎未來十年什麼是不變的,而我將會用這些不變的東西打造獨屬於自己的「核心」,最終這些東西也會成為可以用來定義我的內容。
行動#
基於這樣的一種想法,我確定了在接下來的幾年中要持續完善的一些技能,詳情見「關於」頁面的內容。
我希望我花時間去學習和完善的個人智識體系有以下幾點特徵,也是我進行自我建構時的一些產品理念:
1. 通過提取路徑,梳理出模型。#
任何知識的學習並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希望通過學習知識點,對知識點進行抽離,梳理出支撐其存在的架構,只有這樣,在下一次的知識學習中我們才能使用模型架構去學習另外一個新的知識。通過這種學習方法,知識會從學習的目的變為學習的額外獲得,最終習得的是「支撐知識運行」的更為底層的架構。
2. 學習的過程是生長的過程。#
我記得中學時期讀過幾頁道德經,其中有一句大概說「萬物有道,周行不殆」,所有的事物都是有其生命周期的,急於求成往往弄巧成拙,我希望智識體系的建構過程是扎扎實實地進行,就像一顆種子從發芽到長成大樹,急不得。
3. 善於運用電子工具更好地構建系統。#
互聯網時代會將所有有價值的東西快速傳播出去,在不斷被傳播的過程中價值也會增加,很多先進的理念會很快地被開發出相應的軟體供用戶使用,那麼在建構我的個人智識體系的過程中,我覺得很好地使用當下的軟體是一件享受時代發展紅利的事情,借他人之力完善自我。
知識庫的結構#
使用過的工具概略#
1. 紙質筆記#
此前所有的學習過程都是在紙質的筆記本上完成的,也是嘗試了好幾種筆記方法,但是面臨的一個問題是:筆記越積越多,根本沒有時間回過頭去看,完全為了記筆記而記筆記,我覺得對於智識體系的建構作用有限。
2. 筆記軟體#
由於之前的工作是在家辦公,所以每天在電腦旁邊待著,相比於手寫,會發現用電子格式記錄下來更加方便而且易於存儲、便於搜索查找。使用了有道雲、印象、石墨等多種格式的文檔,後來發現這些筆記雖然記得認真,但是筆記之間彼此是獨立的,也就意味著記完之後很大可能性是再也不會打開了,對於智識體系的建構仍然作用有限。
如今的工具庫組合#
之前通過各種工具和手段,進行個人智識體系的建構過程中發現:
- 隨著記錄下來的東西越來越多,分類層級越來越深,很多知識被再次翻出來查看的可能性是隨著記錄量的增加而增加的,也就是說我記下越多的筆記,我就會更難找到之前的筆記;
- 隨著知識被記錄下來,每一個知識都會不斷地被細分,直到放在某一個目錄下的文件夾當中,從而帶來了一個問題:不同分類下的知識,彼此的關聯降低了。然而,只有不同知識之間的鏈接越多,互相進行組合的機會也會越多,才有更多產生新知識的可能性。
只有問題產生了才能根據問題進行相關的操作,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我針對以上的問題找遍了目前主流的工具軟體並進行了使用,從而產生了我個人搭建智識體系的工具庫組合:
個人博客 + obsidian+github
這個組合由 3 個部分構成,它們分別是:
對外:主要是我想展示出來的文章和思考,會發在這個博客上;
對內:思考和知識積累的內容,全部記錄在 obsidian 上;
存儲:將博客和 obsidian 的文件都同步到 GitHub 進行版本管理。
工具庫的選擇是根據個人的需求不同而進行不同配置的結果,適合自己就好。重要的是我清楚這些都只是工具,以後有更合適的工具的情況下我會選擇其他工具,主要的是它們都是為了目的服務 - 為了幫助我更好更方便地搭建個人智識系統。
Twitter: Hoodrh